《龍藏》奉雍正皇帝御旨之官刻漢文大藏經

      《龍藏》乃奉雍正皇帝御旨於清世宗雍正十一年(1733年)在北京賢良寺設立藏經館,和碩莊親王允祿、和碩和親王弘晝及賢良寺住持超聖法師等共同主持下,以《永樂北藏》為基礎,總輯了歷代經藏論述,於雍正十三年(1735年)正式開雕,至清高宗乾隆三年(1738年)完成,全稱為《乾隆版大藏經》。
《龍藏》的分類,仍沿用慣例,依千字文為序編目,自「天」字起至「機」字止,共724字,每字為一函,每函十卷,計7,240卷,共計6,700萬餘字,版片79,000多片,全部重量達400噸,是我國最大的版刻典籍。
最初刊刻於北京賢良寺,當時只印刷了一百部,乾隆二十七年(1762)由朝廷全部頒賜給內廷和各地的寺院,作供奉珍藏之用。
《龍藏》內容豐富廣博,共收佛典1675部,按正藏和續藏分類。正藏部分,分為經、律、論三藏,有大小乘之分別。續藏部則分為西土、中土兩部分論述,即收集了由西方傳來的譯經及元、明、清三朝著名高僧佛學研究的著作,包括論著、注疏、語錄、傳記等等,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。
 
◎ 藏經緣由: 藏經者,佛教典籍之總匯

佛法正式傳入我國是在公元六十七年,漢明帝在夢到全身發光的金人後,而打聽這位來自西方的大聖賢-佛陀,進而禮請高僧迦葉摩騰(攝摩騰)與竺法蘭攜帶佛像經典由西域東來。尤其唐初,玄奘大師前往西域取經學習,經十餘年返國,佛經遂大量流入東土。其後,譯經不斷,經典流通盛況空前,佛法也興極一時。在西元二世紀後半至十一世紀末間,譯經風氣又相當盛,尤其是四至五世紀後,僧眾、貴族及知識階級之間流行佛典的研究與談論,也有人將譯出之佛典以文字書寫流傳民間,佛教徒逐漸增加,因此經典的讀誦、講說、書寫亦漸盛行,乃至有專門寫經之人及經營寫經事業的官制。
後續又有人將歷來翻譯之佛典收集整理,編成經錄。例如東晉‧道安《綜理眾經目錄》等即成為日後《大藏經》產生之起源。到了梁武帝(公元五百一十八年)時期,官方編纂了第一部漢文《大藏經》。而後隋、唐時代,朝廷就設有收集佛典的書庫,稱為「大藏」,而總稱其所收佛典為「大藏經」、「藏經」或「一切經」,原義是指匯輯漢文一切佛教經典的大型綜合性叢書。

◎原版《龍藏》: 高僧請藏 御賜金符 紫衣玉印 錫杖如意

◎ 內容簡介: 大乘經-小乘經-宋元入藏諸經-律藏-論疏-雜藏

◎大乘經

般若部

般若經旨在明世間一切諸法皆因緣和合,(本性空寂),唯有以無所得為方便,透過般若來認識世間的真相,以破除執著,而達於解脫的彼岸。

寶積部

大寶積經一二○卷,四十九會,內容廣論大乘佛教的種種修行法門。係纂輯菩薩修行法及授記成佛等之經集體裁的叢書。

大集部

大集部乃由二十六部經?集而成,其中大集經的內部是以六波羅蜜法和空思想為主,兼說密教說法,陀羅尼與梵天等護法之事。

華嚴部

華嚴部諸經,係如來於成正覺後,為文殊‧普賢等法身大士,宣說自內証的法門,廣明的因行果德及菩薩行的修學為旨要。

涅槃部

涅槃經的內容係闡揚如來色身雖滅,但以扶持戒律,談法身常住,強調眾生皆有佛性,一闡提亦可成佛等的教義為主旨。

五大部外重譯經

五大部外重譯經共由二五○經,五六一卷所匯集而成,內容明聲聞、菩薩二藏的教義,並廣論顯密二教的種種修行法門及儀軌。

單譯經

單譯經共由二五八經,三七八卷所?編而成,內容廣明四教的教化方式和法相、義理,並詳明濟度眾生的方法和修行法門。

◎小乘經

阿含部

中增一長雜,稱為四阿含,是原始佛教的根本聖典。內容乃中詮諸深義,分別諸法相,增一明人天因果長破諸外道,雜說諸禪法為旨。

單譯經

小乘單譯經共收錄了一○二經,二四一卷,內容明外道質問佛弟子的種種問題,及敘述佛陀本生之事蹟,禪門收攝散亂心的實踐行法等。

◎宋元入藏諸經

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:共由三百經、六七九卷𢑥編而成,內容強調觀自在菩薩神力之化現、修福因緣菩薩行的要義及成就陀羅尼的儀軌和功德。

◎律藏

大乘律

大乘律由二五經、五二卷所編纂而成,係明大乘菩薩所受持的戒律,受戒的作法、心得,及詳述菩薩的種姓、發心、修行,證果等的方便法門為其旨。

小乘律

小乘律共彙編五九部律,四八六卷、係如來在世,隨機散說為教團之僧尼二眾,於修道生活中,計對實際的需要,而制定的諸種生活規範之禁戒。

◎論疏

大乘論

大乘論共收錄九五論,五五○卷,詳述般若中觀的諸法實相及萬法唯識的瑜伽行觀法,真如緣起之觀法等大乘菩薩思想的實踐行。

小乘論

小乘論由三五論,七三三卷編輯而成,明一切有部的三世實有,法體恒有之學說,及部派佛教的教理,並廣明法義,備列諸部之異說。

宋元續入藏諸論—

共收入錄二三論,一一七卷,明修行大乘佛教的六度菩薩實踐行,及發菩提心、大悲,在家菩薩行,正法攝受、方便、行願,信解等法門。

◎雜藏

經集部-西土聖賢撰集

共由一四七部,二六五卷彙編而成,明一切大小偏圓,凡聖頓漸,權實顯密等的教法及實踐行法,以修戒定慧積集善根而達到解脫之理。

史傳部-此土著述

諸宗部-此土著述

共收編二○八部,二四二九卷,明弘傳教法諸大德的事蹟,以天台一心三觀之行法,華嚴十玄六相之教理,禪宗明心見性之要旨等。